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主管

中国有色金属技术开发交流中心  主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 > 成果评价 > 正文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两项成果通过技术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更新时间: 2019-05-10

日前,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召开的科技成果评价会上,由东北大学张廷安教授团队、东北大学有色固废技术研究院(辽宁)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熔融铜渣适度贫化-涡流还原制备含铜抗菌不锈钢/耐磨铸铁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相对真空连续炼镁技术与装备研发”两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两项科技成果创新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熔融铜渣适度贫化-涡流还原制备含铜抗菌不锈钢/耐磨铸铁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是针对我国当前累计排放的铜渣难以实现彻底的综合利用,且大量弃渣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辽宁省和国家基金委的资助下,经过10多年探索和实践完成的。团队依托项目先后发明了熔融铜渣适度涡流贫化-涡流熔融还原-CO2脱碳冶炼含铜抗菌不锈钢技术,熔融渣适度贫化-涡流熔融还原-合金化直接冶炼含铜耐磨铸铁技术,熔融态还原渣直接高温调质缓冷调控直接制备水泥熟料,锌、铅等低熔点金属在涡流熔融还原过程中进入烟尘回收返回铅锌主流程,实现了铜渣高值化和无渣化整体利用的颠覆性技术创新。该项目技术成果已形成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国际PCT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专著4部。其推广应用将彻底解决铜渣高值化综合利用的技术难题,实现铜冶炼无固废排放的清洁生产。我国铜渣如全部采用该技术,预计其潜在市场价值为2000~3000亿元。

“相对真空连续炼镁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针对“皮江法炼镁采用真空冶炼,无法连续生产”,“还原罐内升温时间长,还原周期长”和“CO2气体浓度低,回收利用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在东北大学预研基金、辽宁省特色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面上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以镁平衡分压为基准的“相对真空”的概念,形成了相对真空连续炼镁新技术与装备,实现了金属镁在实际微正压的“相对真空”而非“绝对真空”条件下快速连续冶炼,取消了传统硅热还原炼镁的真空系统,突破实现了热还原连续炼镁的技术瓶颈,极大的缩短了还原时间(还原时间由皮江法的10h缩短至1~1.5h),镁的综合回收率由75%提高到90%以上。项目成果已形成了包括6项国际专利在内的16项发明专利、学术论文近20篇、专著2篇。利用该技术生产1吨金属镁,消耗标煤由5吨降至3~3.5吨,CO2排放量由23吨降至11~13吨,固定资产投资降低约400~800元,与皮江法相比吨镁成本可降低约30%以上。采用该项目成果,对比采取皮江法生产1吨镁约为13000元成本、年产量70万吨估算,我国每年可降低炼镁成本约27亿元。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次鉴定会委员由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黄小卫院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贾明星、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蒋继穆、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齐渊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史文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前等7位行业资深技术专家组成。鉴定会上,专家组听取了张廷安教授团队的汇报,认真审阅了鉴定资料,通过质询、答疑,一致同意申报的成果通过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熔融铜渣适度贫化-涡流还原制备含铜抗菌不锈钢/耐磨铸铁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项目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将有力促进冶金及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提升我国铜冶炼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真空连续炼镁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成果有效解决镁难于连续冶炼以及能耗高、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是有色金属行业的重大技术突破,应用前景广阔。

 

 

网站编辑:陈少林
声明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www.cnitdc.com

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简称”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或 “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的文章,均为本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 邮件:kf@cnitdc.com 或 电话:010-63971438)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或非本单位相关机构)”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金属科技信息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