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篇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2年,是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有研)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了集团成立70周年华诞,集团加中国字头正式更名“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有研硅实现科创板上市,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千方百计谋经营,多措并举稳增长,全面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各项任务。
一、2022年工作进展及取得的成绩
(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持续强化战略引领和顶层设计。一是召开2022年科技创新大会,对2019年科技创新大会开展“回头看”,系统总结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进入新阶段后,集团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发布了“有研科创30条”等政策保障措施;二是围绕创造重大影响力和重大经济效益目标,首批遴选出5项重大科技项目纳入集团攀登计划、给予集团创新基金专项资金支持;三是组织开展中国工程院、地方和行业的战略研究项目,提出了“铂族金属二次资源流失国外严重,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势在必行”院士建议,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组织开展“64种有色金属元素”调研工作、发布了《64种有色金属元素专业百科》。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与广东省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有研广东院按计划完成一期建设任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初步形成,第一批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二是特种有色金属材料国防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按计划节点推进,成功引入四家战略投资者,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的科技创新合作;三是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主中心和行业中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为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和市场客户奠定了基础;四是举办了纳入首批新序列的三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年度管理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级科技平台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做实“集团-平台负责人-支撑单位”三级管理体系,促进平台作用充分发挥。
3.科研争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一是科研争项再创佳绩,集团本年度成功争取到一大批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项目,包括牵头争取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和青年基金项目4项等等,创“十三五”以来新高;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硕果累累,1025专项一期攻关任务全部顺利通过国资委验收、2个团队获评突出贡献团队、6名个人获评突出贡献个人,新获批6项国资委1025专项二期攻关任务、4项国防科工局-2领域攻关任务,集团向国资委推荐的7项科技成果全部入选2022年度国资委科技成果目录;三是加强知识产权规划布局及高价值专利培育,集团在新一轮国资委专利质量评价中获评A档、每万名员工拥有专利数量继续保持央企第一。
4.科技服务规模和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离子型稀土矿浸萃一体化”等绿色提取分离技术正在6家企业规模实施;《稀有金属》英文版影响因子达到6.318、排位全球冶金工程期刊第六名、成功升入中科院科技期刊分区1区;2022年,集团还组织开展了30余次与行业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技术对接,与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稀土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中车集团、中智集团等兄弟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庆祝建院70周年“院士讲坛”、与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焊接研究所开展10余次学术研讨线上会议、积极承办2022国际有色金属新材料大会等学术会议,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有效扩大了集团在行业中的科技影响力。
(二)产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
1.经济效益指标全面完成。2022年,中国有研实现营业总收入196亿元,利润总额5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8%,全面超额完成了国资委下达的年度考核任务。截至年末,集团总资产151亿元,净资产111亿元,资产负债率27.4%,资金集中度94.2%,资产质量优良、负债率合理。
2.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面向高端集成电路市场,大力开发12英寸镍铂靶、高纯钴靶和钽靶,其中6款产品已通过中芯国际、长鑫存储、北方华创等厂商验证;成功突破银浆和锡浆制备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通过太阳能电池客户验证并获得订单;增材制造用铝合金粉体实现批量应用、并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出;完成了28nm集成电路制程用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开发;铝基复合材料夹持板和大动环锻件、高导热构件等产品通过了用户考核验证,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交付。
3.新产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有研亿金的德州基地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主要设备采购论证;有研粉材正式启动泰国基地建设项目,下属有研重冶的新基地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有研硅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项目”产业基地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有研复材的燕郊生产基地全面投入使用,启动了山西熔铸基地建设;国合通测正式启动西南实验室建设工作。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1.持续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召开2022年人才工作会议,对2019年人才工作会议开展“回头看”,系统总结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进入新阶段后,集团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二是在国家级人才荣誉和人才计划方面成绩亮眼,黄小卫院士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央企楷模”称号,1人荣获中华国际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1人荣获青年奖,1人当选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4人入选国家级海归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其中3名海归人才还进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三是大力加强高素质员工队伍培养建设,集团开办了第三期青年科技骨干培训班,积极申报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工作,为进一步畅通操作序列职业发展通道创造条件。
2.深入做好研究生教育管理。一是持续提升研究生招生质量,2022年录取的68名硕士生中、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达到89%,录取的32名博士生中、优秀生源占比达到51%,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举办第一届研究生课外创新大赛,20余支队伍共计70余名研究生参与,选拔推荐7支团队参加集团“双创”大赛、2支团队参加2022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比赛;三是在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上介绍集团培育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经验,凝练分享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育经验做法。
(四)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和管理提升
1.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一是集团董事会班子成员、董秘全部配齐,3个专门委员会组建完成,13家重要子企业董事会全部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董事会规范运行和有效行权初步落实;二是国合通测正式启动IPO,有研工研院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有研新材持续开展超额利润分享,有研复材完成股权激励立项。
2.不断提升管理专业化能力水平。一是启动集团信息化水平提升建设,统筹推进国资监管、科研管理、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工作,以优异成绩通过公安部组织的2022年护网行动;二是完善建立所属公司必建制度指导清单,开展经营业务合规管理问题专项治理;三是多措并举提升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成立资产中心;三是进一步畅通各类人才职称评审“直通”渠道,研究提出职能管理人员和非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和方案。
二、国企改革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圆满收官,实现“三个明显成效”预期目标。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加快落实,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成效显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彰显了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今年,国务院国资委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着力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更好发挥中央企业核心功能。
年初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提出,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眼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坚决服务“国之大者”,更好促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支撑托底能力,充分发挥基础保障和带动作用,助力促进双循环。
对照党中央和国资委对国资央企的最新改革要求,我们也要对存在问题有清醒认识:一是与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有差距,体现在一部分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综合实力仍亟待加强,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数量还不够多,科技创新支撑集团产业发展的力度仍显不足。二是科技、产业、管理等各方面的领军人才数量仍显不足,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数量、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三是产业发展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下属产业公司的劳动生产率、经营利润率等指标,与制造业类中央企业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
三、有色金属行业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
(一)集成电路关键材料
(1)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
12英寸硅片是4G/5G 通讯、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端芯片应用的关键基础材料,是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市场供应关系的转变以及新兴技术应用领域的驱动影响,需求数量正在逐年攀升。国内尚无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率先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化目标,将会占据国内市场的战略制高点。
(2)新一代电子信息用高纯金属靶材制造技术
随着电子器件性能不断提升的需求,特别是微细化及高集成度技术的发展,对高纯金属材料的组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现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技术节点。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显著差距。未来5-10年,微电子材料仍是最基本的电子信息材料,业界和下游应用领域将高度关注深纳米集成电路芯片、新型非易失半导体存储芯片、宽带化薄膜滤波器芯片(FBAR)及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这也催生对新型高纯金属靶材的需求与技术升级。
(二)新能源材料
(1)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无机全固态电池
无机固体电解质基全固态电池,由于采用不可燃的无机固态电解质替代可燃液体电解液,是解决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将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焦虑,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2)低压固态储氢合金工程化应用技术
以储氢材料为介质的固态储氢技术具有体积储氢密度高、储氢压力低、安全性高和易于加注等优势,是车载储氢的重量储氢技术之一。固态储氢具有占用空间小、安全性高的优势,尤其是燃料电池物流车、叉车等,采用固态储氢技术空间利用率高,与高压储氢技术相比,优势明显。
(三)光电信息与特种功能材料
(1)高性能稀土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研究
稀土是全球公认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稀土功能材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国防军工等领域日益广泛应用,亟需突破具有核心识产权的稀土高效清洁提取技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仍需迭代发展稀土分离提纯新技术,把长板做优,以确保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主导地位。同时,开发超高纯稀土制备关键技术与装备,可以补强我国稀土基础材料领域短板;开发新型高端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市场,有助于实现稀土高值化应用,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促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2)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及微纳加工技术研发
目前全球传感器种类约有2万余种,我国已拥有约1万多种,大多为常规类型和品种,但在微生物、化学分析等特种高科技领域仍有大量的品种短缺和空白,目前传感器进口约占60%。此外,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近80%,物联网使用的MEMS传感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可以说,传感器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新信息技术的瓶颈。
(3)金属粉体材料绿色智能化制备技术
金属粉体材料是支撑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原材料。虽然我国粉体材料产能居世界首位,但技术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存在产品稳定性、一致性较差,生产水平较低、自动化程度低,制备流程能耗高、污染大等问题,此外一些下游高端应用领域尚不能实现自主保障。因此,亟需开展金属粉体材料绿色智能化制备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四)高性能结构材料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1)新一代高性能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及低成本短流程技术开发
铝、铜、镁、钛等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实现制造业强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保障国防军工、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未来航空航天飞行器、电子信息、新一代舰船、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的发展,对我国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迫切需求研发新一代高性能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及低成本短流程技术。
(2)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制备加工技术
伴随高端装备制造对构件轻量化和功能化日益迫切的需求,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基复合材料作为核心关键材料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用量不断增加,呈现出高性能、低成本、军民融合的发展趋势,市场非常广阔。其下一步发展趋势仍将主要围绕其高强度、高模量、耐热、耐蚀、抗疲劳、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低成本制造等方向展开。
(五)有色金属选冶与环境治理技术
(1)稀土绿色高效提取分离技术
我国稀土矿物多金属共生、品味低、提取分离难,由于环保问题,导致国内大部分离子型稀土矿处于停采状态,成为呆矿。稀土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三废”末端治理,污染物大幅减少,但运行成本高、且难以完全达标排放、监管难。稀土绿色高效提取分离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稀有、稀散和稀贵金属资源高效选冶技术
发展战略稀有、稀散和稀贵金属资源高效选冶技术,重点解决传统矿物加工生产工艺复杂、流程长、成本高,选冶过程的自动控制水平低等技术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