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2023)
日期:2025-02-26

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化改革增活力,自主创新结硕果

2021年以来,郑州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行业科技进步和中铝集团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线,强力推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深入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改革发展情况

两年多来,共开展各类项目89项。其中国家项目7项,涉及国拨经费2亿元;PCT国际专利申请15件,获国外专利授权1件;申请中国专利301件,获中国专利授权149件;制修订各类标准55个;获批国家级平台2个,省市级平台5个;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12项科技成果通过有色协会组织的专家评价,7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改示范行动(2020-2022年)荣获国资委2022年度考核标杆评级2022年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制修订标准、授权发明专利数量较科改前分别增长60%78%56%,科技创新要素实现新跃升。在国资委科改考核评估中,每万名从业人员新增国家和行业标准、新增发明专利数量,郑州研究院分别为同类企业优秀值的2.5倍和2.3倍,体现了科技创新活力和水平。

(一)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动力

挺进改革深水区,敢啃硬骨头,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充分激发全院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

1.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完善公司治理。2021年底成立了董事会,全面落实党委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和把关定向作用,董事会重大事项决策权及经理层经营自主权,制定并完善了两会一层权责边界和运行机制,提升了管企治企水平。二是“3100%”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00%实施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通过强约束、硬兑现,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动力;新入职人员实行100%市场化选聘,做到逢进必选;岗位公开竞聘率达到100%,做到逢岗必竞。探索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一家控股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生产经营质效明显提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三是提升组织效率和管理效能。聚焦科技创新主业,优化组织机构设置,职能部门由7个压减到4个,职能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压缩45%,一般管理人员压缩48%;精细氧化铝产业和数字产业实现事业部制运行,质检中心正在推进公司化改革。

2.持续加快机制创新步伐。一是在科技创新上,深入实施项目负责人制,强化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研发过程和绩效分配上的主导权;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坚持开放办院,以项目为钮带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对内建立了以中铝股份为主导的成果转化、评价和收益分享机制,对外积极探索技术许可、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快了成果转化步伐;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了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二是在分配激励上,建立完善研发科技人员基本薪酬+业绩薪酬+激励薪酬为一体的精准激励体系。在进一步加大项目、成果、专利等专项激励力度的同时,积极实施项目跟投、收益分红、员工持股等多种中长期激励工具,科研人员前50位平均收入高于职能管理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平均收入水平,最高收入超出院领导收入。三是在人才培养上,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引进高端和领军人才。通过自主研发基金、导师带徒、院领导与博士一对一服务、院企人员交流等机制,加快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实施五级工程师制和研究员序列制,打通科技人才晋升通道。目前,郑州研究院科技研发及工程技术人员占比86%,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二)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

把握中铝集团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做强做大专业研究院机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自主研发平台建设。优化整合资源,做强传统优势专业,实施+所(团队)管理模式,按照一产业一研究所”“一方向一团队的原则,在7大领域方向形成了21个科研团队。服务国家战略,拓展新兴领域,围绕中铝集团打造高端新材料特强,新设立了高纯铝和高纯镓研究所,并重组了精细氧化铝研究所。加强研发硬件设施建设,2023年已投入4500万元,今明两年拟投入近1亿元,提升科研设施、设备配置水平。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学研合作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点(能耗限额)”2个国家级平台。赤泥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有色金属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申报工作有序推进。依托郑州研究建设的数据服务平台入选国家工信部2021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和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3.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建设。依托申报并联合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双碳管理服务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集聚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北矿院、中南大学、上海交大、北科大等国内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战略合作关系;针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精细氧化铝、高纯铝等产品,以供应链、产业链为纽带,与上海恩捷就联合组建实验室、与上海交大就共同开展高纯铝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建立了共同投入、联合攻关、成果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

(三)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众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积极成效。

1.围绕铝产业链上游,强化资源保障和综合利用。国家项目-高铁高硫等复杂铝土矿提质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完成了贵州、河南、山西、广西等地典型高铁高硫铝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正在开展选矿药剂、有价元素提取等技术研究。桂西沉积型铝土矿成矿规律与综合利用项目完成实验室研究,正在开展扩大连选试验。成功开发煤下高硫高碳铝土矿浮选提质技术,硫含量为1.82%的煤下高硫铝土矿,经一粗两精两扫浮选工艺流程处理后,可得到产率为94.25%S含量为0.31%的铝精矿,计划在山西华兴开展100万吨/年煤下高硫铝土矿产业化示范;铝土矿伴生锂资源高效回收利用技术,生产的碳酸锂产品达工业0级标准,正在建设1250/年碳酸锂产业化示范项目,为北方氧化铝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氧化铝流程高效提钒工艺技术,高品质钒渣实现产品销售,年创经济效益约3000万元以上。

2.围绕铝产业链中游,强化绿色低碳数智化技术支撑。国家项目-铝工业重大关键节能技术及装备示范应用进展顺利。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铝电解槽余热综合利用技术项目正在开展槽侧部和烟气余热工业试验。铝电解烟气CO2捕集技术在实验室初步形成技术原型。新型稳流铝电解节能(FHEST)系列技术不断迭代升级,FHEST1.02013年共推广应用1794台槽,累计实现节电11.7亿kWh,折合标煤约37.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8.8万吨,创造综合效益约4.5亿元。获国资委“2022年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典型案例一等奖,入选工信部原材料工业2023二十大先进适用低碳技术FHEST2.012300 kWh/t-Al)技术已开始产业化推广,正在开发FHEST3.011800 kWh/t-Al)技术。氧化铝流程湿法深度氧化脱硫脱碳、腐殖质脱除、蒸发节能等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广。中国铝业卓越技术中心数据服务平台项目完成二期建设,初步形成铝工业知识库。高导电无炭渣阳极生产技术、超强防渗料、炭阳极炭碗自动填料、电解槽智能打壳、炭阳极自动清理等技术、产品和智能装备在行业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3.围绕铝产业链下游,开发高端新材料。成功开发的易烧结氧化铝产品市占率不断提升,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隔膜客户最大供应商,升级产品锂电隔膜涂覆氧化铝(2.0)性能指标领先于国内外同类产品。此外,汽车尾气净化用导热氧化铝、电子陶瓷用低钠高活性氧化铝、超细勃姆石等新产品目前实现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广阔。围绕解决卡脖子问题,瞄准战略新兴材料,针对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用高纯铝材料需求,已开发出5N5级高纯铝吨级产品,正布局和着手开展6N及以上高纯铝技术研发。针对LED芯片制造、高端半导体产业等用高纯镓的需求,已开发出6N7N级高纯镓产品,正布局和着手开展氮化镓、砷化镓材料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高纯度纳米结构氧化铝纤维形成制备技术原型。3D打印氧化铝陶瓷项目正在搭建研发平台,着手开展高固含低粘度浆料配方研究。

4.围绕铝工业固危废,提升循环经济利用水平。国家项目-铝行业大宗固废的无害化处置及规模化协同利用技术与示范开发了尾矿、新增赤泥、存量赤泥特性匹配的处置利用技术,实现了低成本无害化处置及建材化消纳利用,即将接受国家部委验收。高铁赤泥选铁技术扩大试验研究正在开展几内亚高/低温溶出赤泥及预选精矿焙烧选铁扩大连续试验。铝电解大修渣资源化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实现了大修渣中有价氟盐、锂盐及炭质组分的产品化提取,提取得到满足标准要求的氟化钠及碳酸锂工业产品,提取后尾渣各项指标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可在多行业进行再利用,正计划开展示范线建设。二次铝灰综合利用技术已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涉及产能40万吨/年,回收的富氢气体、氨水和铝用精炼剂全部循环使用,产出高铝料Al2O3含量>70%,可用于生产冶金级氧化铝、高铝水泥、耐火材料、铝酸钙等产品。

二、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面对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院还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发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与国内其他先进研究院所的发展成绩比,体制机制、科技研发、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方面的差距还很大;二是创新发展的质量还需要提高。影响和引领行业方向的科研项目成果不够多,科技创收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高新技术及产品的产值与利润贡献率还不够高;三是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还需打牢。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技术人才明显偏少,与高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三、关于有色金属行业未来十年科技工作的意见建议

我国有色冶金产业规模庞大、工艺繁杂、数智化程度较低,对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碳减排任务艰巨,尤其铝冶炼过程碳排放量占有色金属行业76%。目前,我国铝工业正处于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围绕铝行业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挑战,面向行业重大技术需求,布局资源综合利用、三废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高端材料及数字化赋能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影响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成果,推动铝冶炼行业向短流程、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清洁化等方向发展,从源头、过程、末端实现系统减碳,支撑我国铝工业高质量发展。

1.研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提升国家铝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开展高铁高硫等复杂铝土矿、煤下铝土矿高效利用技术,非铝土矿含铝资高值化利用技术及铝土矿中锂、钒、镓等有价金属高效提取技术,突破我国铝工业发展受资源总量和品质限制的瓶颈,实现铝源头资源高效及循环利用,提升我国资源安全和产业链安全水平。

2.攻克铝冶炼低碳/无碳技术瓶颈,助推实现有色行业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进一步开展氢氧化铝清洁焙烧、铝电解槽深度节能、惰性阳极铝电解、氯化铝电解等低能耗、低排放等流程再造冶金新技术,再生铝循环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终端减排技术等,大力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3.突破赤泥等铝冶炼污染物绿色循环利用技术瓶颈,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开展赤泥低成本清洁提取稀有金属、赤泥低成本深度土壤化调控及生态化利用等赤泥高质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大修渣、二次铝灰有害组分及有价资源高效分离等危废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废气深度治理技术等,突破赤泥低成本规模化消纳世界难题,提高固危废高质循环利用水平。

4.加快铝工业生产过程数智化转型升级,助推铝工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低碳低成本方向发展。构建生产大数据平台与工业互联网系统,开展铝冶炼过程数字孪生与智慧生产技术、关键工序智能装备等,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关键工序无人化、智能化绿色生产,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