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
一、基本情况
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1953年,拥有70年发展历程,是国家甲级大型设计院,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云南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型优秀企业。现有在职职工近500人。拥有省部级设计大师1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共300余人。拥有各类国家注册执业资格专业人员200余人。
公司现具有矿山、冶金、建筑、市政、环保、水保、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设计咨询、工程总承包、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业务能力。拥有冶金行业、建筑工程、载人索道、城镇燃气等专业甲级资质以及商务粮、轻纺、建材、化工石化医药、环境工程乙级等20余项行业、专业及专项资质,拥有行业内较齐全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特种设备设计资格。还是国家首批12家咨询设计单位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试点单位之一。多年来,公司持续深耕工程建设领域,主营业务囊括矿山工程、多金属冶炼及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民用建筑工程以及市政工程等多个业务领域,各项业务均取得了优异的业绩,建成了一批代表性的工程项目。特别在矿山工程领域包括采矿、选矿、尾矿、矿井通风与提升技术技术,冶炼领域多金属综合回收,民建工程领域高层建筑物抗震减隔震技术等业务能力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始终高度重视企市场化改革与科技创新工作,借助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对内苦练内功,持续开展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等专项工作,对外广泛合作,紧跟国家及中铝集团、中铝国际政策导向开展科研布局,积极在有关领域探索技术研发合作,与业主共同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在“内外兼修”方针的指引下,改革创新与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企业改革创新与科技研发工作进展
(一)完善治理结构,激发经营活力,有序开展“科改示范行动”
2022年4月,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在充分结合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科改示范行动”综合改革方案。一是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先后完善《公司章程》等14项制度,下属2家子企业完善了20项法人治理制度,进一步落实董事会职权实施方案等5项职权,为推动各治理主体规范有效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对规范公司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通过深化改革激发企业经营活力。推行任期制契约化工作,与经理层签订了差异化岗位聘任协议和经营业绩责任书;在生产部门试行准事业部制,赋予事业部内部分配、成本管控权,推行全成本核算考核模式,突出价值创造、成本控制、利润贡献;建立以产值为核心的设计咨询生产绩效分配机制,优化完善了《薪酬管理办法》,充分体现了“按劳取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创造性的运用六种业绩考核方式,增强了绩效管理,树立了价值贡献的激励导向。同时,以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深化劳动、人事、分配改革,通过运用干部公开竞聘、严格考核应用、强化员工考核等手段,充分激发了全体干部员工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科研体系,加大科研投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公司积极探索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一是组织编制《“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了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方向、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二是针对科技研发流程、科研激励政策、科技人才培养等新建或修订了10余项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强化了技术专家在公司发展的作用,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组织提炼和总结公司多年来积累的技术成果,形成公司核心技术包43项,为公司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的孕育奠定基础。
为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创造良好科研环境,公司加大了科技研发投入力度,2021年,研发投入2431.06万元,投入占比为4.65%,相比2020年3%的研发投入有了增加;2022年,研发投入3203.08万元,投入占比为12.23%,较2021年有了大幅度增加。同时,积极开展对外科技研发,以横向科研项目为着力点,带动公司科研工作,2021—2022年共签订了8项横向研发合同。
在科技创新“指挥棒”的指导下,2021年—2022年间共受理专利23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新增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件;论文发表93篇;新申报行标1项,主编国标3部、参编国标10部、行标5部、团标12部、地标17部;各项专利、论文、标准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实现了显著提升。
(三)紧盯重点领域,强化平台建设,有效助力成果产出
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公司先后承接“电解铝典型危废联合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冶炼废渣综合利用高铅含锌物料电炉熔炼系统研发等政府和企业重点科研项目;集中科研力量,在超大型、深度资源矿山开采、矿区(尾矿)原位封存及生态修复、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再利用等领域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按照中铝国际重点项目的要求,开展了井下通风及降温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工程数字化应用和拓展方面,积极响应中铝集团要求,开展项目全专业三维设计与数字化交付的实践,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矿山的研究,努力实现设计手段上的革新,努力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助力于工程领域里的科技创新。以点带面,与云铜锌业开发了智能采样系统、与贵研铂业工业视觉识别质量检测系统等应用场景,逐步推动有色行业智能矿山、智非工厂的建设。围绕“BIM+铝制+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路线,不断优化、更新、完善产品设计方案和BIM技术,在央企熠星大赛决赛中获得了优秀奖。以该技术拓展的出发点,不断研发各领域的装配式建筑的产品方案、建造方法、建筑构件连接方案和产品模型,并据此撰写、申报了8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在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方面,以“产学研用”合作方针为指引,制定了公司《校企合作行动方案(2022—2025)》,与昆明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西湖大学、云南磷化集团、蒙自矿冶、中兴通讯等高校及企业合作,成立专业技术中心、特色示范基地及创新联合实验室等,科研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通过持续开展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科研平台建设等工作,科研“含金量”显著增强。公司2021年—2022年间共获得有色金属建设行业(部级)优秀工程咨询、设计成果奖53项;云南省勘察设计协会2021年度云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项;中国发明协会科学发明创业奖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科学发明一等奖1项;云南省工程咨询协会云南省2022年度工程咨询行业科技成果奖10项;第三届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优秀奖1项。其中“电解铝典型危废联合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拨资金100万元;“历史遗留采选冶废弃地污染与风险原位防控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中国发明协会“科学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金属矿山废弃地原位污染治理与风险防控关键技术”项目荣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绿色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科技成果不多,科技引领作用不突出。科研工作更多注重于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果往往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缺少新工艺、新技术试验平台,科技研发未形成核心技术群,也未显现杀手锏成果,无法对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科研人才不多,科技研发动力不足。受体制机制制约,引领科技发展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核心骨干数量有限,科技人才结构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同时受限于科研长期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加上投入保障、容错管理等长效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科技人员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保持钻研创新的定力。
(三)对外合作机制不灵活,科研创新平台不健全。公司多年以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除了以实现工程化的角色进入,收取咨询设计费的方式联合外,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进行联合研发,不能很好的融入到联合科研创新工作中去。
四、2035年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技术研发建议
(一)高寒山区特大型深凹露天矿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必要性分析。
高寒山区深凹露天坑的开采,因高海拔、寒冷,将导致露天坑内通风条件差、空气稀薄、人员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设备效率低下、开采技术条件复杂。且深凹露天坑边坡高度高和开采规模大。从开采环境、开采方法和安全角度出发,都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从安全、高效、经济的角度,通过研究数千万吨级以上露天矿的分区、高陡组合台阶开采工艺,特大型采矿装备配套技术、高效连续化运输系统、尾矿库筑坝及灾变防控等技术难题,提升露天矿山产能,解决我国特大型露天矿开采的高成本问题。高寒山区特大型深凹露天矿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能够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2、研究内容。
高寒地区特大型深凹露天矿连续高效回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寒山区移动破碎大运量胶带运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高寒山区细粘粒尾矿堆坝技术与冻融现象对尾矿库安全运行影响及防灾应用技术研究。
(二)数字化、智能化矿山关键技术研究
1、必要性分析。
近几年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矿产品价格的低位运行,矿山企业的竞争愈加国际化。目前国内矿山企业正面临地下采深不断增加,作业环境恶劣、安全环保难以推进、技术人才短缺、运营成本增加等困境。数字化、智能化矿山有助于提高设备的台班效率,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从而提高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国际、国内的大型矿业企业均朝建设智能化矿山的目标迈进,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2、研究内容。
1) 深井开采智能通风关键技术研究;
2) 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技术及边缘计算在矿石提升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3) 基于空间计算的井下矿车智能装矿系统研发;
4) 可视化软件在智能矿山尾矿库设计中的运用。
(三)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1、必要性分析。
我国冶金行业CO2年排放量达21.89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超20%。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重点强调,加强先进技术开发,提升行业能效水平,到2025年冶金各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云南省作为冶金大省,冶炼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省排放总量的18.06%。碳减排仍然是冶金行业“十四五”面临的最现实挑战。基于此,将生物柴油引入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冶金工业,开发绿色燃料源头减碳、梯级优化过程降碳及CO2捕集利用末端负碳技术,是重塑云南省冶金全产业链新优势、实现我国冶金行业“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
2、研究内容。
1) 冶金炉窑二氧化碳捕集及转化利用末端负碳技术研究,包括:
2) 多孔胺化碳基CO2吸附材料与捕集技术研发;
3) CO2多元转化催化剂设计与合成;
4) 复杂烟气CO2多元转化利用技术研发。
(四)复杂多金属混合氧化物火法短流程工艺及核心装备研究
1、必要性分析
在国内每年钢铁行业、铜冶炼行业、铅冶炼行业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均会产生复杂多金属混合氧化物,这些物料含锌在10~30%、含铅在3~5%,高铅复杂多金属混合氧化物烟尘含铅甚至达到27%以上,其成分复杂,有铅、铜、铁、镉等杂质,目前复杂多金属混合氧化物一般采用湿法工艺处理生产电锌,但在回收率、工艺流程过长、三废环保处理设施多等问题。
昆明有色院已成功将交流及直流电炉进行了硅、高钛渣、锌粉的冶炼,具备了丰富的电炉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取代传统的湿法处理工艺方法,将电炉还原工艺用于处理复杂多金属混合氧化物直接回收锌铅锡等,达到降低能耗、提高金属综合回收率、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该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将填补复杂多金属混合氧化物火法短流程处理技术的空白,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环保措施等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2、研究内容
在常规电炉炼锌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核心设备(包括电炉本体、电极装置、锌蒸汽冷凝系统、锌精馏系统)的研究工作,确定最佳炉、塔型结构及工艺技术参数、工程设计参数。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进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的攻坚时期。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相继启动建设,绿色、智能、高端的发展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公司将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心,不断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为有色行业发展及技术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