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4)
日期:2025-03-03

科研院所篇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有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在国资委党委指导下,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努力克服经济回稳缓慢的巨大压力,在集团党委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2023年改革发展情况

      2023年,中国有研实现营业收入153.2亿元,利润总额5.8亿元,纵横向科技收入6.8亿元;全面完成了国资委下达的年度考核任务。截至2023年末,中国有研资产总额173.1亿元,净资产119.2亿元,资产负债率31%,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5%,资产质量优良、负债率合理。集团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项目经费收入5.6亿元、企业科技服务收入1.2亿元、分析检测收入3.8亿元,上述三项科技收入之和超过10.6亿元、创集团历史新高;共计制修订技术标准89项,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66项;获授权专利360项,其中海外专利34项、国家发明专利195项;发表科技论文278篇、单篇科技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27.8,获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

(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中国有研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主动承担1025XXX、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等重大攻关任务,是材料领域承担攻关任务最多的单位之一。获批稀土材料和纳米材料两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牵头组织10家央企组建纳米材料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系统布局10个重点技术、9个典型场景、2个重大工程,加速未来产业布局。12英寸高纯钴靶和阳极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向国内龙头企业批量供货,获评中关村论坛20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前沿性、原创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态势。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研究出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方案》,加快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布局。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稀土磁材等领域布局重大开新局项目,建成山东德州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基地,谋划设立了战新领域新能源版块首家产业公司,布局年产3000吨烧结钕铁硼生产线;建成有研泰国粉体材料产业基地等。12英寸钽靶、3C用铝基复合材料、锆酸钆基陶瓷靶材等一批新产品陆续投产,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潜力进一步增强。

(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更快发展

  国家级人才队伍再添力量,2023年度,2人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4人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国家级海外高层次引才计划,1人荣获中央企业优秀科技领军人才称号,1人荣获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年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持续开展领军潜质人才培养计划,举办第四期青科班,持续选拔青年科技骨干作为科技领军人才后备军,2023年新增国家级项目中,近90%由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或共同负责人。研究生数量质量明显提升,2023年自主招收硕士研究生规模增长18%,超过96%来自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规模增长21%,聚焦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专业招收工程硕博士52名,人数增长3倍,全部为推免生。

(四)党的建设工作更加有力

  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二批主题教育综合评估结果全部为。分层分类指导不同类型公司党组织探索实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研路径,党建业务融合成效不断彰显。强化榜样引领,注重先进典型选树,人民网、新华网、《学习时报》《科技日报》、国资委官网等主流媒体刊发有研信息160余篇,同比增长一倍。新增1家全国青年文明号,2家中央企业文明号,7个青年集体成功复评为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继2022年集团加中国字头202310月,代表集团形象的有研科创大厦正式启用,集团上下自豪感明显增强;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获得感。

二、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20231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到中国有研调研时强调,创新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集团获评2023年度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共26家),在7月份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会议上,集团作为6家代表之一,分享了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关做法和经验。中国有研作为转制院所中央企业,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主导作用,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有色金属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是持续提升战略科技平台的运行质量,建立集团-平台负责人-支撑单位三级管理体系,分类管理评价,做实考核,以评促建,全力推进实施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二是积极探索策源地链长央企合作新模式,中国有研与中国稀土集团充分发挥各自科研和资源优势,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合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稀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高端产业集群;牵头承担未来产业-纳米材料专项任务(转制院所央企唯一牵头单位),并获批纳米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三是策划成立特种有色金属材料创新联盟,吸纳了产业链上下游30余家核心成员,着力建立特种有色金属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与创新生态。

(二)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大力强化攻关任务统筹管理。将各类攻关任务全部纳入集团战略专项任务,成立战略专项任务领导小组、专家组、办公室,建立两级专员,两张清单机制,统筹推进实施。二是推动政策资金保障机制落地,针对XXX铜电极兜底任务,集团主动揭榜,开辟绿色通道,提前拨付资金,提前启动项目。三是进一步提升军品保供能力,完善军品保供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工程,建立专利分级分类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发布《中国有研知识产权三年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集团连续3年在国资委组织的专利质量评价中获得A档,其中每万名员工有效专利数量蝉联央企第一,连续3届获得中国专利银奖。二是加大创新链上下游对接合作,依托大客户工作机制,与战略大客户对接,梳理形成了110余项需求清单,并建立了任务台账,供需双方定期更新进展,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和第二场景应用。三是探索试点潜质人才创业支持模式,采用成果转化对赌,门径式分阶段实施等新机制新模式,全力推进谋新篇开新局重大项目实施。

(四)切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持续加强重大科技项目前期策划组织,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产业链攻关、军工配套等项目经费创历史新高;持续强化应用基础研究,获批8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研广东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资质。二是全面推行科技项目技术与市场双线推进机制,强化技术和市场的耦合,切实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三是着力推行研发投入管理提升,所属公司全部自投项目都纳入集团备案管理,成立工作专班,进一步推动开展研发投入五有管理提升工作。四是试点梳理集团共性技术谱系图,组织开展制约集团产业和创新发展的底层根技术分析研究,并统筹开展领域技术总师设立方案研究工作,着力构建分可独立作战,合可聚力攻坚的集团共性技术创新体系。五是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2023年,4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截至目前,集团已培育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公司法人户数近三成。

(五)大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文化

  一是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强专有技术管理,研究制定技术秘密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构建专有技术共享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二是持续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主办有色金属新材料新技术研讨会、有色青委会成立30周年学术会议,承办中俄新材料双边会议、国际有色金属新材料大会、中国材料大会、中国有色学会学术年会等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为国内外同行搭建桥梁纽带。三是加快推动集团科技管理信息化,着力提升集团科技全过程管理信息化能力,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国资央企,对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指示要求,习总书记“2·26”重要批示强调,要切实发挥央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同时在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上也指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集团当前科技创新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比如,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和内生动力不足,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够,创新驱动产业经济发展能力不强,激励政策精准性不高,等等。

  下一步,中国有研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科技三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有关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履行行业院所使命责任,锚定全年任务目标不放松,眼睛向内,一流标准,求真务实,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一是系统提升工程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以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行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组建为契机,加强有组织创新力度,加快突破底层根技术。二是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依托重大项目和重要平台把拔尖人才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培养高端人才、培育优秀团队。三是开展全级次科技投入产出效能分析,加强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投入端和产出端协同发力,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四是探索职务成果权属改革,建立与企业属性和业务特点更加适配的中长期激励机制,提升激励保障体系有效性和政策的精准性。

三、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呈现出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高纯化、纳米化、复合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的新特点,正在加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此,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如下:

(一)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

  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系统锻长板、补短板,重点解决关键战略材料的有无问题,突破核心制备技术、关键装备开发的瓶颈,加快调整先进基础材料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关键战略材料生产研发比重,建立面向重大需求的新材料开发应用模式,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保证产业链安全可靠。如,针对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钻采等领域急需,完成高性能轻合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验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耐蚀、高导电等精密铜合金新材料及其制备加工技术研究;实现关键的小品种、窄应用、少用量的高纯有色稀有金属原料的自主生产;突破先进制程用大硅片、高纯金属靶材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实现国产替代。

(二)布局一批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有色金属新材料

  把握新材料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等融合发展趋势,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积极掌握一批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有色金属前沿新材料,率先实现前沿技术突破,加快成果转化,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关键突破,大力推动其示范应用及产业化进程,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如,布局研发新一代低密度高性能轻质合金,通过原始创新,改变长期跟随国外标准的研发路径;大力开发基于物料全循环的新一代稀土绿色冶炼分离原创性技术,以进一步巩固世界领跑地位;围绕双碳目标、现代能源体系和国防军工需求,聚焦动力电池、氢能、太阳能、核能等方向,推动一批原创性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产业化。

(三)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加强行业共性技术供给,大力开发、推广短流程、低能耗、可循环等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形成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全面深化数智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行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如,加大稀土资源绿色开采与分离提纯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引领稀土行业绿色革命和创新发展;大力提升高丰度稀土元素在大品种金属材料中的应用,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产品高端化;加快推进材料基因工程、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赋能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工作,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