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3年,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矿冶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资委决策部署,特别是,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批示精神统领工作全局,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做到“两个维护”,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感显著增强,强化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明显加大,面向未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主动性不断提升,迈上新征程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持续高涨,集团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经营效益符合预期。2023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87.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0亿元。在极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集团主动作为,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运营质量行业领先。集团持续提升生产经营质量,全员劳动生产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营业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继续保持行业优秀水平。在集团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运营质量再上新台阶。
国资委考核全面达标。全年经济增加值、科技收入、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均达标,全面完成国资委年度考核要求。
二级单位继续全面盈利。集团各经营单位积极克服经济下行、需求低迷、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下降等不利因素,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22家二级经营单位保持全面盈利。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创新驱动自立自强,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矿冶集团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核心位置,突出原创、聚力策源,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产学研用贯通融合,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一是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再结硕果。立足国家所需、两链所困和产业所趋,集聚优势资源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有效展现了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实力和担当。积极参与国资委未来空间深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技术攻关与产业应用,获批承担10项重点技术、3个典型场景、2个重大工程的主责任务,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加速培育,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扎实推进22项研发任务顺利实施,高质量通过科工局验收和国资委年度评估考核,相关经验做法获国资委肯定并受邀在专项会议上做典型经验交流,集团服务国家战略方向更明,责任更实。
二是加强科技成果凝练,高质量创新成果加速产出。全年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2项,15个项目顺利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获批授权专利322项,其中国际专利授权10项,《一种充气式大型浮选机》获中国专利银奖,专利质量显著提升。7项成果入选《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3版),6项创新成果入选科技部“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绿色低碳领域先导技术等技术榜单,集团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三是深化创新机制改革,创新成果转化进程加快。坚持应用导向,针对面向未来10年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孵化类项目、保障科研基础条件和提升创新能力平台建设类项目,分别启动了先导计划、启航计划和强基计划,逐步建立健全以成果为导向、更加注重基础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体系。加速推动新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进程,盐湖提锂、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成功承揽多项大型工程和产业项目;自研系列浮选药剂和捕收剂新产品营收增长明显,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效显著提升。
四是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协同创新整体效能。与江铜集团合作组建“矿冶过程智能优化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江铜分部”,探索出一条全国重点实验室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全新发展道路。集团研发中心科技展厅完成改造升级,并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面向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开放,推动产学研结合再上新台阶。国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基地项目顺利举行奠基仪式,项目集院士工作站、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多功能于一体,集团协同创新基础不断夯实。
五是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应邀参加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中-南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作为全国遴选的五个联合实验室代表之一,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现场汇报集团“一带一路”科技成果,并和中外与会来宾分享成果、交流经验;两个项目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上签约,集团国际科技影响力显著提升。集团国际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拓展,
(二)优化布局协同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势能加速释放
集团坚持系统观念,以协同合作凝聚发展合力,以布局优化拓展发展空间,以重点突破激活发展全局,企业高质量发展势头不断壮大。
一是深化战略合作和专业协同强链补链。强化供需协同,沿创新链及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加强与政府、企业和高校间战略合作,与甘肃省人民政府、东北大学、中国国新和中国铜业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拓展深化合作,围绕锂电新材料产业链,积极推动形成供应链合作关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完成集团工程业务全面整合,集团工程版块系统性和协同性显著提升。
二是加强市场开发以点拓面。以会商会、专项协调会等方式为抓手,促进各专业沟通协作,发挥专业齐全综合优势,争客户,拓市场,。集团西南分公司充分发挥属地市场开拓功能,西南地区以及东盟十国合同额同比翻一番,打造集团西南开放门户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取得积极成效。
三是强化品牌效应做大做优工程项目。集团新签工程项目合同总额同比增长。矿冶集团承担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通过离子交换去除重金属设计项目。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形成了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印尼AIM项目(一期)详细可行性研究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南非PMC公司浮选总承包项目获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诸多有质量、叫得响的工程项目已成为矿冶集团一张张“金名片”,集团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四是加大力度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响应国资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和高端装备等领域系统布局、加速实施。当升科技加快建设和释放锂电正极材料产能,投资成立当升蜀道(攀枝花)新材料有限公司,顺利推进产业基地首期项目,建成投产锂电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四期工程;顺利完成智能矿冶装备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为进一步完善产能布局、推动业务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北矿新材特品业务销售额首次破亿;北矿亿博粉状炸药装药车,系列化活塞泵实现国内技术领先,开创了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三)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开局起步
集团实现“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圆满收官,在国资委考核中获评A级。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基础上,趁势而上开启新一轮改革,为集团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
一是更高起点更高质量启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制定集团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台账。完善改革组织推进机制,将新一轮改革与集团发展规划、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专项工作有效衔接,全力推进各项任务有序实施,以更高姿态展现新一轮改革开局之年的新气象、新作为。
二是更大范围更高标准打造国企改革“排头兵”。积极扩围深化“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北矿化学新增纳入“科改企业”名单,北矿新材由“双百企业”转为“科改企业”。在国资委年度专项考核评估中,当升科技被评为优秀,北矿科技、北矿新材和北矿检测均被评为良好。当升科技在中国上市公司金牛奖评选中脱颖而出,斩获“最具投资价值奖”“卓越企业家奖”和“董秘奖”三项金牛大奖,充分展示出公司在经营管理、公司治理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北矿检测完成在全国中小企业股转系统挂牌工作,成功从新三板基础层升至创新层,为在北交所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在拓宽广度上下功夫,将任期制和契约化工作进一步向以研究所为主体的非独立法人单位延伸,实现经营单位领导干部全覆盖;在提升深度上下功夫,加强经理层副职考核指标科学性、精准性和挑战性,用好任期制和契约化考核结果;集团三项制度改革在国资委专项评估中获得一级的优异成绩。建立子企业董事会督导考核体系,高质量完成应建尽建的14家子企业董事会督导考核工作。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随着有色金属行业的迅猛扩张,已探明的优质矿产资源正趋于枯竭,这一现状不仅加剧了我国有色金属材料总体供应的严峻短缺,还因“难采、难选、难冶”特性的复杂低品位矿石及二次资源逐渐成为主要原料,对传统采矿、选矿、冶金、材料科学及环境保护技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日益凸显的共性困境——开采深度不断加深、资源质量持续下滑、开发难度急剧上升,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亟需一套能够契合我国资源特性的新理论体系、新技术手段与新型装备,以应对当前及未来的挑战,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建议有色金属行业聚焦于资源高效开发、先进材料制备、高端智能装备、安全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等核心领域,深入探索并实践绿色低碳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乃至颠覆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体而言,应集中力量在深部资源采矿技术与装备的创新、绿色高效选冶药剂的研发、先进冶金技术的优化、特种功能材料与高端磁性材料、高端电池材料的开发、智能装备及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三废”综合处理技术的提升、工业固废及城市矿产的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等技术的突破,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与矿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研发与攻关。通过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体系,联合多方力量攻克有色行业中的“卡脖子”难题与行业共性技术瓶颈,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三、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为了深入推进有色行业科技创新进程,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并有效发挥中央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下是建议的重点工作方向:
一是强化信息桥梁与指导功能。加大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人才资源、分析检测能力及装备需求的信息发布力度,利用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准确地传达有色金属产业政策导向与市场动态,引导企业积极响应并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企业战略决策与投资规划提供坚实的信息支撑。
二是优化整合行业创新资源。鉴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复杂性与日俱增,提议由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携手,进一步深化实化对行业创新资源的统筹规划与优化配置,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三是加强企业国际合作的推动力。牢牢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宝贵战略机遇,积极促进中国有色金属企业与全球同行的交流互动与合作共赢,鼓励并支持中国有色金属领域的创新成果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