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
日期:2025-03-03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金属集团)溯源于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国内唯一一家在贵金属领域拥有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集产学研用为一体专门从事贵金属新材料技术创新、研发制造、产业孵化、工业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贵金属价值链管理的高科技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的铂族摇篮。现已初步建成中国最大、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贵金属新材料制造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中国领先、具有国际较强影响力的贵金属供给服务平台。形成了贵金属新材料制造、贵金属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贵金属供给服务三大体系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闭环绿色循环产业链。面向国防工业、环境保护、新能源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高新技术领域和行业,提供400多个品种、4000余种规格贵金属新材料产品和先进装备的全产业链、一体化专业服务。行业排名稳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五。

  贵金属集团控股和实际控制单位25家,参股单位7家。建有9个国家级、11个省部级创新平台、8个院士工作站和14个专家工作站。设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学位联合授权点及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业人员2000余人,80%以上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技术人员。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50.9亿元,同比增长10.62%;利润总额6.07亿元,同比增长15.18%,贵金属产业实现稳健增长,取得优异发展成绩。

一、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持续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是创新平台布局取得新进展。联合知名高校,完成稀贵金属综合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编撰,合力建立贵金属领域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共同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与新业态。云南贵金属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深圳、上海等分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完成建设,进入常态化的运营,完成4家子公司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和知识产权联盟组建。新增专家工作站5个。

  二是人才引育更加精准。加强支撑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构建规范的招聘、引进和内部人力资源调配管理体系,引进青年博士26人,柔性引进国家杰青1名。新增国家、省市人才2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多人入选知名高校产业导师。人才培养链更加完整,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四年稳步增长。人才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入选云南省委首批人才工作示范项目、云南省国资委人才强企首批试点单位。

  三是项目布局实施取得新成效。2023年,集团研发投入9.7亿元,聚焦产业发展亟需,围绕贵金属纳米材料、表面膜材料、合金材料、循环利用、基因工程五大方向,布局和开展262个任务的攻关,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获授权专利41件,发表科技论文90篇,其中SCI/EI收录38篇,制修订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全年实现新产品新工艺提升18项。

(二)全力推进研发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开放合作、高校-企业-市场产学研用协同,运用揭榜挂帅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企业出题、协同创新、市场考核评价有机结合,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电子用高纯靶材、医用显影环、特种合金粉末等核心配方设计、结构性能调控和制备加工技术难题,形成中试技术储备。攻克超低贵金属尾气净化催化剂产品技术和超低铑催化剂技术,贵金属降本贡献20%以上。多元键合丝性能调控、超薄键合丝的固相复合等关键材料与技术突破,助力产业化制备技术迭代升级。突破复杂多金属物料高效综合技术,铂族金属直收率国内最高,废水废渣实现零排放。建立铂族金属二次资源清洁高效回收精确定量、稳定、科学的制取样新技术等技术体系,建立铂族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及规范,服务贵金属二次资源富集再生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科技实力。

  二是深化技术引领,提升产品竞争力。聚焦产业、找准关键堵点,全力开展项目攻关,特种贵金属功能材料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银铜合金等产品进军海外市场。颗粒物捕集催化剂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为头部车企提供整车配套。碳酸二甲酯行业用钯前驱体和环己烷脱氢催化剂整体制备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显著提升。钯盐、铑派克等产品技术开发与提升,助力相关产品打开国际市场。银纳米线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在高端手机、智能家电上实现规模应用。

  三是以科技赋能培育发展科技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依托原有科技成果积淀,推进集团事业部公司制改革,3个事业部成功改制为独立法人公司,提升集中优势独立发展细分业务的能力。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1家子公司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家子公司成功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3家子公司获得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推进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落地实施项目跟投机制,率先在实验室平台下孵化设立4家初创公司开展市场化运营,积极培育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谋划下一轮增长发力点。

(三)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机制探索

  一是聚焦放活管好,构建新型科技管理模式。着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新发展阶段技术创新的科技管理模式。改革研究单位分类和设立模式,按技术成熟度细分成果转化、技术支撑和前沿基础3类进行布局管理,通过自上而下组织设立与自下而上申报备案的方式,规划设置研究单位。健全项目多元竞争机制,实施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制、重大重点项目督导制、同领域项目赛马制。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统筹全集团知识产权的创造、运营。

  二是聚焦产业端,优化项目部署模式。构建研发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机制,项目立项紧密贴合贵金属产业发展需求,鼓励科研人员增强市场意识,向战略新兴产业、主导产业聚焦。围绕国防工业、环境保护、新能源化工、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领域急需的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主动布局了102项科技攻关项目。

  三是聚焦成果转化,建立收益分享激励机制。在云南省内率先试点创新项目跟投,4三新两高项目跟投计划获批实施。创新平台产出的科技成果,优先许可初创公司转化实施,初创公司自有盈利起连续5年,按初创公司每年营业利润的15%收取专利许可费用,实现科技成果孵化产业、转化效益、稳定反哺的有序衔接。

  四是聚焦产学研用,加强对外开放交流。建立学术交流长效机制,全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共举办3240场学术论坛,了解行业各领域研究动态,拓宽科研视野。聘请中南大学谢建平教授为科技副总,帮助集团推动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年均投入超1000万元资金设立开放课题,与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外部科研力量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四)遇到的问题

  在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能力不足,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二是产业化项目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程度不高,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三是国际化进程不快,将贵研优势带出去,海外优势资源引进来的互补双通道还未全面形成。四是统筹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和促进发展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五是全面对标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六是加快形成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不足。

二、十五五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展望

(一)贵金属二次资源富集再生关键技术

  为进一步缓解我国铂族金属供需矛盾、加强铂族金属战略资源保障,重点开发失效贵金属催化剂高效低碳绿色富集关键技术、贵金属短流程分离提纯技术、稀贵金属二次资源的增值冶金技术等,按照制备工艺现代化、装备条件柔性化、生产产品系列化的原则进行产业建设,建立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柔韧性的贵金属回收生产系统。

(二)贵金属装联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为实现半导体芯片制备、测试、封装用关键基础材料的国产化替代,重点攻克高纯贵金属原料、高纯贵金属蒸镀材料、大尺寸细晶粒高纯金溅射靶材、高性能贵金属键合丝、贵金属多元合金探针材料制备等现有关键核心技术,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与现有生产工艺进行系统集成,建成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柔韧性的生产制备系统。

(三)贵金属工业催化剂制备关键技术

  以满足聚丙烯、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等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贵金属催化材料国产化为发展目标,重点突破丙烷/环己烷脱氢铂催化剂、硝基苯加氢制苯胺钯铂炭黑催化剂、气相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加氢钯催化剂、氯化氢氧化制氯气钌催化剂等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工程放大技术,形成催化剂规模化生产能力,实现催化剂的国产化制备,支撑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四)贵金属微电子粉体及浆料制备关键技术

  针对近年三大被动元件用贵金属浆料、JY厚膜电路系列浆料及低温共烧陶瓷浆料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提升国内电子浆料高端制造能力,重点突破低温共烧陶瓷用电子浆料、5G通讯元器件用电子浆料、光伏材料等产品制备技术,建成贵金属粉体规模化制备系统、电子浆料规模化制备系统、贵金属粉体及电子浆料测试评价平台,助推我国元器件行业国产化,促进行业良性有序发展。

(五)贵金属合金功能新材料精深加工关键技术

  为提升贵金属合金功能新材料国际竞争力,实现进口替代,重点研制节钯型铂合金催化套网、新型低含银量电真空焊料、银铜铟系列电真空焊料等,攻克自动化集成化关键技术问题,实现提产扩能、装备提升、生产流程高效衔接,助力我国航空、航天、电子、交通、化工等行业高质量发展。

(六)高性能绿色电解水制氢催化剂批量制备技术

  针对目前国产催化剂活性低及高电位循环耐久性差、批量制备一致性不高等问题,重点研究水电解过程中水、电、气、电催化剂多相界面输运特性的协调对电极结构和稳定性的要求,电催化剂对使用环境如酸、碱、杂质的耐受性,以及在长时间大电流产氢过程中催化剂的服役特性,获得低成本、高性能的电解水制氢用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提升我国在氢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一是由协会牵头,组织行业内各板块(如贵金属版块)的全国调研工作,组织编制行业各板块调研材料,使成员单位及时、全面了解自身板块相关信息。加强对十四五及未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项目的相关政策解读和指导。

  二是建议协会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大力宣传协会成员单位亮点工作,精准对接,支持应用前景好的研发项目,争取更多科技经费支持,促进优秀成果的产出,对成功实施成果转移转化,并取得显著成绩的项目、单位、团队、个人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