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长矿院”)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领各项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深邃内涵,积极践行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矿集团)“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初心使命,深入落实“五大核心要义”,着力推动“五大行动计划”“五型五矿”,在五矿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努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助力五矿集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金属矿产企业集团,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的力量。
一、2023年发展情况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2023年,长矿院奋力开拓市场、持续锻造核心竞争力、强化项目管理,不断巩固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营业收入、利润指标、新签合同额等绩效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通过积极践行“四位一体”营销理念,抢抓机遇、深耕市场,完成新签合同全年任务的103.43%、营业收入全年预算的135.06%,利润总额全年预算的116.06%。科技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市场开发迸发出强大活力;改革创新蹄疾步稳;体制机制更趋完善;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二)深耕主业加大创新投入,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2023年,长矿院潜心钻研、集智攻关,在科技创新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公司跻身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创新能力百强榜科技服务业第1位。
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新发展。围绕金属矿山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重点研发了高效絮凝沉降、无动力膏体仓储、柔性均质搅拌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国内首创研制了膏体仓储浓密机,实现了高效絮凝和溢流澄清、全粒级尾砂大容量可靠仓储;国内首创研制了高速柔性搅拌机,实现充填料浆一段式均质化搅拌;国内首创研制了风水联动压气洗管机,实现了矿山充填采场泄水可控。研发的膏体仓储浓密机、高速柔性搅拌机等设备弥补了国内现有浓密设备浓密效果差、搅拌料浆均质性差的短板,填补了金属矿山充填高端装备空白,研究成果已在全球60多座矿山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企行动计划”,着力强化人才培养
长矿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行动计划”,持续优化高端人才引培环境,进一步加大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引培力度,鼓励在职员工攻读博士学位。2023年度,公司送培在职博士研究生3名;与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2名。成功申报中南大学-长矿院湖南省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湖南科技大学就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达成合作意向。2023年度,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获选第五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杰出工程师(青年组)1人、第四届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创新争先计划团队1个。
二、2023年科技工作情况
(一)主动服务国家和集团战略,践行“矿业报国,矿业强国”初心
长矿院以“创新矿山科技、赋能矿业发展”为使命,围绕“矿山科研国家队、矿业工程生力军、检测检验排头兵”战略定位,致力于成为最值得信赖的矿山综合服务商,为建设矿业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与环境。打破科技资源分散的格局,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协同推进机制,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制定并发布《科技管理规定》《科技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等22项制度。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推动持续产出高质量科技成果,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显著增强公司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服务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二是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统筹谋划推进矿山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围绕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国家重大需求,坚持将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相结合,集聚矿山安全领域科技力量、高端人才与创新资源,强化打造矿山安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支撑。全面完成矿用电梯安全准入分析验证实验室建设,填补了我国矿用电梯安全准入分析验证能力的空白,综合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全面完成湖南省智能矿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显著提升了智能化矿山开采技术装备、系统及安全保障能力与成果转化水平。有序推进湖南省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再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该中心重点开展露天边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地下矿山岩层控制、矿山水害探测与治理、尾矿库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再造等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此外,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牵头组织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矿山固废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省湘江新区智能防爆装备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4个国家和省市级科技平台。
三是国家、省部级纵向项目获批再上台阶。围绕提升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功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项目/任务32项。其中承担“深部规模化高效开采技术”等国资委未来产业项目3项、“高应力下金属矿规模化低放热高强充填体成型技术与装备”等“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3项。公司承担或为主完成的国家科技部专项、湖南省应急管理科技项目、湖南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等22个纵向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四是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攻关取得新成就。建立了国家省市、集团公司、企业自筹多渠道科技研发投入的机制。围绕国家战略及矿业技术需求,承担深部金属矿绿色开采关键技术与应用等国家科技课题/任务22项,深竖井大运量连续提升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等14项省部级项目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优势,联合内外部优势科技力量,重点开展小型化智能采矿台车、智能天井钻机、无动力膏体仓储浓密机、奥特迈工业互联网数字中台及智慧矿山管控平台、防爆与安全验证等20项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产学研联合攻关,着力构建矿山领域“专、特、精”技术体系,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转化。
五是打造深部、深海原创技术创新高地。公司获批五矿集团建设国务院国资委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牵头建设单位,同时,获批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重要参建单位。长矿院深部矿产资源探勘开发、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2个团队分别荣获五矿集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在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公司为主研发的深井矿山卸压开采技术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产品手册(2022年版)》。率先研发了深竖井8绳摩擦提升和多级能量缓冲安全保障系统及车辆安全防护分析验证系统,首次实现了1500m以深、单井单套提升能力750万吨/年的安全保障能力,建立矿山装备安全分析验证体系,为2000多家矿山及制造企业提供分析验证服务10万多批次,重特大装备事故分析鉴定技术支撑率100%。在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20m 深海岩芯取样钻机,在我国多金属硫化物海底矿区执行 85 航次调查任务中再获新突破,再创新纪录:在 11 个工作站位中,先后创造了单孔完整硫化物取芯长度 7m,综合取芯率 58.68%的钻探新纪录,钻深超 10 米的成孔率较前一航次提升逾 25%。深海岩芯取样钻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六是科技成果斩获新成就,多项成果获得奖励及突破。“深井破碎厚大矿体中深孔控制爆破强化开采技术与应用”等9项科技成果通过评价,其中国际领先水平成果5项。获科技成果奖励35项,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17项。“一种深海富钴结壳矿区采矿实验车”获湖南省专利一等奖。“川西南深切割山区难采矿床安全绿色充填开采技术及应用”“刚果(金)复杂铜钴矿体群绿色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牵头编制与修订《矿山在用设备检测检验机构能力专用要求》《金属非金属矿山在用缠绕式提升机安全检测检验规范》等8项行业标准;参与编制《交流传动钢绳芯带式输送机电控设备技术规范》等11项团体标准。新增授权专利92件,其中发明专利43件。发表学术论文127篇。
七是学术交流活动激发新活力。2023年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智能化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大会暨展览会,大会围绕“智能、绿色、创新、高效”主题,设置了“5G+智慧矿山”“绿色矿山与智能充填”“砂石骨料技术与装备”3个主题论坛,组织考察亚洲最大的砂石骨料矿山——中电建安徽长九徽池州神山灰岩矿物联网系统及管控平台。特邀院士、专家学者专题报告70多份,700多位代表与会交流,参展单位近50家,为智能化绿色开发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得到矿业界的高度认可。2023年11月,公司成功举办第三届矿业研究与开发前沿论坛,来自矿业届16位专家学者分享了矿产资源的绿色智能安全高效开发与利用、矿山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等相关学术报告,超过10000个网络终端视频参会。此外,承办了2023有色金属智能制造高端论坛、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湖南省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推进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矿山智能化建设论坛等多个学术会议,为矿业专家学者提供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扩大了长矿院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发投入不足,高学历人才引培难度大。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亟需深度融合,一方面,需要持续稳定的研发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培跨学科、多领域协同攻关团队。长矿院肩负经营业绩考核压力,侧重于投入面向产业转化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发投入不足;受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限制等因素影响,面临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团队引培困难等问题。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不深入,缺乏战略性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同时对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地、深海等未来空间产业领域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发展趋势研究不够深入,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用”高效协同创新不紧密,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布局。
三、“十五五”有色金属矿业科技工作展望
矿产资源是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矿产资源消耗量大,对外依存度高,必须加大国内矿产资源保供。我国金属矿产资源赋存条件总体贫细杂散,以中小型贫矿为主,开采技术条件复杂。金属矿产资源供给安全和矿山安全生产问题极为突出。“十五五”及未来,实现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开发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一是开展深部金属矿绿色连续开采技术及装备研究。针对深部矿产资源开采面临的“三高一扰动”复杂开采技术条件,重点开展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理论与动力灾害防治、深井自适应节能通风与热害防治、深井连续开采与全作业链高效协同、深部开采提升安全保障与验证、深部采选充运一体化等技术与装备科研攻关,建立与深部绿色连续开采理论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金属矿产资源的绿色高效开采。
二是开展稀有金属尾矿资源开采绿色利用技术及装备。围绕稀有金属尾矿资源大宗处置技术瓶颈,开展稀有金属尾矿资源协同高效开采、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突破散体状态下尾矿分区协同高效开采、尾矿中钨、锑、锂等稀有金属有价组分绿色高效回收、超细尾矿低成本一键式膏体充填、尾矿资源跨区域协同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瓶颈,为稀有金属供给安全提供保障。
三是开展高寒生态脆弱区矿山低扰动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研究。针对高寒生态脆弱区金属矿开采造成矿区环境损伤、边坡失稳灾害隐患、生态修复成本高等问题,开展高烈度地震区露天边坡孕灾和致灾机理、露天矿边坡失稳智能监测与预警、露天矿边坡岩体结构超视距识别与稳定性控制、低扰动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等研究,形成高寒生态脆弱区低扰动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和标准,实现露天矿山绿色高效开发。
四、对行业科技和协会工作的建议
(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与融通发展
围绕服务矿产资源安全、海洋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高校、科研设计院所、企业等产学研用合作与交流,构建高效稳健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攻关与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侧和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供给侧的无缝对接。
(二)强化协会的行业引领作用,牵头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进一步强化协会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社团组织的功能与作用。针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重点领域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积极组织行业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会员单位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牵头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任务。